欢迎访问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新闻报道

以数智赋能 提高服务效能
——北大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谈人力资源服务转型升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面对未来竞争、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数智化发展过程中呈现何种趋势?遇到哪些难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教授。

记者:有观点提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智化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请问,何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智化?

萧鸣政:人力资源服务业数智化,就是在人力资源服务过程中进行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以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效能的总称。

数字化指的是相关机构应用与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过程与服务结果进行数字化,实现服务业态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能的过程。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一些互联网领域、金融领域的企业开始跨界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研发用于人力资源服务的技术和产品;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众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为服务创新赋能,如根据数据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一些外包业务也迈向“云端”,为企业降本增效助力等。

人力资源服务的智能化指的是把人力资源服务经验提炼成模型,通过算法进行计算,再通过数据不断验证和迭代模型,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效能的过程。

记者:人力资源服务业利用数智化工具,能够为企业管理决策带来利好?当下提升数智化水平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萧鸣政:人力资源服务业利用数智化工具提高服务效能,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形成以业务目标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服务。比如,当前知识密集型企业面临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技术人才和中高端技术人才缺口不断扩大、人才难以界定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智化工具就可以成为提升效率、评估人才价值的重要手段。

2022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了提升数智化水平的具体要求--“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实现业务数据化、运营智能化”。

全面提升数智化水平,首先要实现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深度融合,培育人岗数智化匹配、人员素质数智化测评、人力资源数智化规划等新增长点。其次,应当制定发布人力资源服务数智化发展评价标准,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提升系统集成水平,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和服务能力;支持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从数智化转型需求迫切的业务环节入手,加快推进数智化办公、业务在线管理等应用,逐步向全业务全流程数智化升级拓展。

记者:在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需要面对哪些问题挑战?

萧鸣政:问题主要体现在主要体现在数据资源产权界定与使用不甚规范、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三个方面。

比如,人力资源服务涉及大量个人和企业敏感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薪酬数据等,在数智化转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这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来减少隐患。再比如,数智化转型需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具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数智化工具的应用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数智化转型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员工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

记者:基于上述数智化转型的风险与挑战,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数智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萧鸣政:应放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充分运用新技术构建数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生态等方面。具体包括政府端、市场端、机构端和人员端等四大方面。

政府端应当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数智化水平。构建全面覆盖、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公共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机制,定期发布发展报告、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强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不断完善数据监测、预警通报、应急处置等机制。

市场端应当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数智化。通过政策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SaaS(软件即服务)、区块链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数智化手段,优化再造人力资源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机构端应推动数智化高端业态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建立网络服务平台或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进行技术资金融合等方式,向互联网领域延伸发展;大力发展个性化网络招聘、人才集群区块链、人力资源服务软件、人力资源数据模型、人力资源数智化查询等高端业态,不断提高行业附加价值。

人员端应注重培养和引进数智化转型急需的数智化专业人才。有互联网背景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需要在引进IT精英加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同时,从行业内部培养相关人才,突破行业发展瓶颈;高校要扩大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技术、商务运营等专业的招生规模;企业在技能培训、技术培训中要强化数智化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优化公共培训和市场资源,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等各类人才培养资源的使用效率。